美國地產主動由發展商轉到機構投資者
 

在過往十年間,美國不少房地產市或市段之主動力由發展商裡轉到機構投資者手中,而主因之一是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不少城市的確出現供應過量,及一些財務機構過份借貸所致。這也反映在一些大學地產課程以及不同年份畢業生投身之工作上,如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的多望參與「發展」物業方面,亦修讀不少規劃設計等科目,而後期的則多往融資財務方面想,包括修研經濟財務分析等。另外,這十年間亦出產或興旺了不少與房地產有關的財經「產品」,如將按揭「股份化」後再售給投資者(mortgage-backed securities,其實這在美國已存在很久,其一效果是令市場有更多資金流動,只是以往多集中於住宅市段,而今已擴展至非住宅市段,後者則名為 commercial mortgage-backed securities)。當然,這不是說再沒有發展商,只是不少因財政理由或有需套現而將手上物業售給機構投資者,抑或按給銀行和財務機構等,而「接貨」之機構亦可將這些物業及按揭變成股份出售(放貨)。這裡機構投資者有長線有短線,包括地產投資基金,信託基金,和退休基金等。從上述之轉變,也帶動出整體房地產行業之轉變,部份現象如下:

一) 不少發展商改靠出售其對物業發展之經驗及關系綱絡給客 ,即某程度上變為顧問或承建商:例如替製造業之機構興建廠房倉庫,或高科技公司建寫字樓等,一些更包括提供設施管理服務。

二) 整體而言,各樣投資基金以資金額計都多買了房地產:至於是基於物業(property / asset backed)還是按揭(mortgage backed)屬另一話題。較受歡迎的包括高級寫字樓,大型商場,多層式出租住宅,洒店及工業等。

三) 整體而言,房地產市場多用了一些經濟,財務及市場分析工具,其中有些更從物理學等方面引入的:或許亦由於這樣,以往一些不那直接與地產有關的行業,如會計、財務等,現都積極參與地產顧問工作。

四)「股份化」衍生出一些用來分析房地產(或按揭)組合回報及風險管理的新工具,以及一批「評核」專家及「評級」系 :運作如像分析,管理,和評核股票基金。

五) 部份地產發展項目,尤以一些具有「較大投資價值」及需要較多資金的,策劃時已可能涉及機構投資者之參與了:對發展商而言,這可減低風險,雖亦要和別人分利。除少部份發展商外,大多都未能復當年勇,而這某程度上亦反映其舉債之能力(包括未能盡享最優惠之借貸條件)。

要注意的是投資一些房地產(或按揭)之基金有如買股票,即就算該市場或市段有增長,亦不一定代表所買的基金有增長,因視乎該基金之營運是否有道。相反,市道遜色亦不一定意味該基金不濟。舉例如近年美國之房地產市道雖不俗,但兩年前一些地產信託基金卻因有不大正當之行為而令其股價下滑。